因港而生,与海相依,伴港成长。湛江港船队(为便于衔接历史,下统称船队)从解放初期的服务社发展到如今的专业化拖轮公司,已走过整整七十年。作为湛江港集团的下属公司,它不仅肩负着经济责任,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更承载了湛江港船舶人对港口发展的希望。
因港而生,从零起步,开创船航事业
船队的前身,可追溯到解放初期的民船服务社。1950年初,湛江市政府组织资方(私人)拥有的30艘木帆船组成民船服务社,从事霞山长桥码头(即法国殖民者于上世纪初在霞山建造的栈桥码头)装卸过驳运输业务。当时的民船服务社隶属湛江军管会航务临时管理处领导,生产业务由其调度室统一调配指挥,分配原则实行分工制,多劳多得。
上世纪50年代,霞山长桥码头
1951年1月1日,广州区港务管理局湛江分局成立,名下有1艘76匹马力的交通船;1艘40吨载货量、228匹马力的运输船,专走湛江—海口航线;还自造了1艘汽车轮渡木驳,作为霞山—麻斜的过渡运输之用。随后,高雷军分区按照政务院(现称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将解放海南岛后遗留下来的6艘木帆船拨给港务局使用。这些是湛江港最早的自有船舶,船队就是从这9艘木船起家的。
1952年1月,港务局正式成立船队,全队脱产干部仅有5人。随后,民船服务社划入港务局领导,以租赁方式提供民船给船队使用。民船的租金是按船吨位每吨每月5万元(当时的货币)计算支付,但这些租金并不发给私人,而是存放在银行,以作修船支出用。所有船员由港务局统一发给工资,并享受应有的劳保待遇。
上世纪50年代,码头工人在霞山长桥码头将货物搬上木帆船
船队自成立之后,就是港口建设事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湛江新港投产前,霞山长桥码头只能靠泊300吨以下的货轮,港口通过木帆船进行锚地过驳货物。过驳时,船上没有正式的装卸工人,全由船员自己负责装卸,尔后乘潮水靠泊堤岸或码头装卸作业。至1954年8月止,船队共有船员222人,其中正式工人130人;全队分为5个小组,轮流进行过驳运输作业。
1956年,随着湛江新港的投产使用,船队从霞山长桥码头搬迁到新港,称为“港作船队”。1960年,船队更名为“湛江港务管理局机动船队”。1970年,机动船队更名为“船航营”,下属驳船、交通两个中队,还附有“航标连”、“航修站”。1972年,航修厂并入船队,更名为湛江港船航大队。1991年更名为湛江港务局轮驳公司。1999年与湛琼船务公司、中海公司、客运站合并更名为湛江港船务公司。后来,随着湛江港务局政企分开、整体改制、增资扩股、招商港口控股,如今船队名称为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船舶分公司。
上世纪90年代,船队大院及拖轮基地
与海相依,蓬勃发展,驰骋千里海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船队从步履蹒跚,到如今的健步如飞,一代代船舶人用自己的勤恳和努力编织着大港梦,上世纪90年代至今,船舶人足迹更是遍布南中国海千里海疆。
在广东——船队参与了湛江海滨填海工程、霞山长桥码头扩建;海上城市旅游船是由湛港拖轮从新会拖来,为了在春节前能让湛江市人民观光,几艘拖轮克服许多困难,连夜让它就位。在东沙群岛附近水域,地质勘探船拖带几公里长的设备需要护航超过20天,且大海天气瞬息万变,食物用水缺乏,条件艰苦,“湛港拖六”“湛港拖九”担任其护航任务,硬是在海上坚持了几个月,圆满完成任务。
1998年10月,东沙护航人员合照
在香港——“海港1121”轮、“湛港拖三”“湛港拖九”“湛港拖十”及租用香港起重驳船,承担从大陆到香港的大批物资运输,当时港口条件很差,航道浅、弯多、无标志,船队雇了当地渔船边走边测深把航道图画出来,拖轮连驳船加缆绳近200米,左拐右弯拖进港,十几次拖带无一事故,连船长出身爱挑剔的香港代理也不得不服气,连说船队了不起。
在广西——船队参与了防城、北海、钦州、涠洲港口的建设和施工船的拖带、海上钻井安装,不论施工单位来自上海、广州、武汉,或者是个体经营户,他们都熟悉一个名字,那就是湛港拖轮,当他们有困难时,都会想起那不止一次打过的电话号码。
参与港口工程建设,拖带抽沙管道
在海南——船队参与湛江-海口的汽车滚装、旅客运输、海上拖带等。二十几年来,只要船能进的地方,没有船没去过的,如洋浦、秀英、新港、马村、清澜、三亚、亚龙湾、南山、粤海铁路南码头等,出色完成各项作业任务。
“湛琼四号”穿梭于湛江-海口的汽车滚装和旅客运输
在福建——船队参与了金门、马祖与大陆间的拖驳运输。由于特殊原因,审查、办证很严格,要求很高,但是船队还是迎难而上,在金门拖带几个月后转到马祖,当年冬天,在福建闽东报纸上,头报头条刊出“湛港拖九”的照片和报道,赞誉它是开通两岸海上货物运输直航先锋。
在长三角——“湛港拖十”作为工程拖带的主力,参与了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小洋山大桥,为其提供两年的拖带服务。“湛监引一”参与了湛江-江苏江阴的海上长航拖带,为长三角经济交流发展做出贡献。
伴港成长,转型升级,书写新辉煌
由于旧管理体制的束缚,从1956年至1983年的27年间,船队只是一个任务等上级派、亏损由上级补的亏损单位。1984年,船队以“减亏分成,超亏不补”的方式,与港务局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由吃大锅饭向实行承包经营转变。承包后,船队在确保完成港口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技术力量和船舶设备的优势,主动出击,大胆参与市场竞争,争取计划外收入,由完全依赖港口生产计划向立足本港,面向市场转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船队本着“稳住主体,发展两翼,多方位开发受益”的生产经营方针,千方百计拓展经营渠道,提高了生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船队实现了三大转变后,终于摆脱困境,扭亏为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从1985年起,年年实现跃进,营业收入以年均22%的幅度递增,利润以年均88%的幅度递增。尤其是近年来,其业绩连续六年维持高位运行,成功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拥有拖轮19艘,主机总功率约8万马力,拖轮业务不断延伸,成为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拖轮服务运营商。
2021年,102#泊拖轮基地
在多年的工作中,船队涌现了一大批以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陈培林同志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1991年,船队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湛江市文明单位”;1990年,其党委先后被广东省委和湛江市委分别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党委”荣誉称号;2019年,其党委被授予湛江市国资系统“先进基层党委”。
1991年,庆祝轮驳公司荣获交通部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大会
船队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配合海事部门救助遇险船舶、抢救船上伤病员等海上搜救工作,仅在2016~2020年,船队共参与救助拖轮110艘次,救助拖带船舶41艘,共有18艘船舶荣获湛江海域“两防一救”先进船艇。
2018年,承载350多吨柴油的绞吸式工程船“丰永2号“在湛江港湾起火,船队派出拖轮前往救援
栉风沐雨七十载,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招商港口及湛江港集团的战略引领下,船舶人将继续矢志不渝,耕耘不辍,发挥船队品牌优势,服务好新发展格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环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贸区等国家战略建设,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品质服务,奋力建设区域一流拖轮运营商,走向更远更深更广的海洋,开拓新的辉煌。(蔡晓夏/文 集团公司综合档案室、船舶分公司综合档案室/图)
区域一流拖轮运营商——湛江港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