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中文
集团新闻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2013)从“门外汉”变“金质”港口人
来源:本站 日期:2015-06-11人气:

80后、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散机队技术队长鲍雪翔——
从“门外汉”变“金质”港口人
  统筹/记者 左言交 文/记者 周文硕 罗磊 莫松萌 通讯员 吴彪 吴国林 图/记者 欧阳泽

  勤奋好学技术精
  2006年,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全国学子广发“英雄帖”,收罗各地优秀人才,当年毕业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鲍雪翔有幸被选中。这位老家在浙江义乌的小伙子,拽着身上仅有的1000元,和几位大学同伴坐火车从武汉直下湛江,立誓要闯出一番天地。
  可是,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语言和环境的差异又让他觉得自己备受冷落。刚参加工作,专业技能一时难以运用,很长一段时间,鲍雪翔干的活就是给老员工递扳手。但凭着自己勤奋好学的精神,鲍雪翔很快“上位”,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
  为了全面掌握学习大型专业化码头技术与管理,他主动申请由霞山港区(一分公司)调到远离市区、条件艰苦的调顺岛港区(三分公司)工作。2010年10月,三分公司300#泊位技改项目开始试投产,为了全面掌握大型专业化码头技术与管理,他又毛遂自荐,从收入较高的机械一队调入收入相对低、工作更繁重的散机队。在别人看来是“犯傻”,但他却说:“卸船机的监造、安装调试及300#泊位系统的技术管理工作,正是湛江港提供给我的最难得的大课堂。”
  为确保码头作业不受影响,有时深夜接到报故障的电话,鲍雪翔也会立即起床赶20多公里路回到公司,风雨无阻。2011年1月,公司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作为小组骨干,从小组成立至今,鲍雪翔组织和参与现场抢修设备102次,有几次为排查抢修复杂故障,鲍雪翔与同事们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
  鲍雪翔到作业现场身上总带着小本子,遇到技术难题、棘手故障,或对技改有了“灵感”,随手记录,整理思考。白天,鲍雪翔就跟工人在现场一起检修,一起排查故障;晚上,就自己翻书,查阅各种资料,吃透接触到的新知识。遇到有设备厂家现场维修的机会,就从头跟到尾“偷师”,生怕看漏一点东西,问漏一个知识点。为培养团队,鲍雪翔把自己所学与实际工作案例结合起来,历时1年多时间,编写《港口电气维修汇编》,培训员工。近几年来,鲍雪翔为技术员、班组员工讲课数十次,培训员工300多人次,班员维修技能迅速提高。
  鲍雪翔不仅技改创新意识强,也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他撰写论文《300#泊位货运质量管理效能监察工作之我见》,受到公司领导的表扬,通过OA系统向全公司发布,许多建议被公司采纳实施。
  对话鲍雪翔
  问:是什么信念让你一直坚持在一线?
  答:刚到湛江时,曾有我不会在湛江待太久的流言蜚语传进我的耳里,为了消除公司的顾虑,我作了一番打算:埋头猛干,干出成绩。
  问:那你是怎么埋头苦干的?
  答:2009年某天深夜1点钟,我被一个电话吵醒。电话那头传来现场设备无法运行,急需维修的求助。我当时迷迷糊糊爬起来,踩着一辆自行车从3公里外出发,沿路灯光昏暗,一个劲儿往前飞奔,突然车轮掉进了一个大坑,人被甩离大坑3米远。来不及检查伤口,我立即爬起来继续赶路,到了现场后通过排查机械设备,连续花了20多个小时维修才使机械回归正常运转。
  过后,有同事看到我左手有一条长长的血痕告诉我时,我才意识到手部火辣辣地作痛,原来是被划破了。这种忘我的工作热情一直保持至今。
  问:看得出,你已融入了这个集体。
  答:在工作中,我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让很多新老工友刮目相看,也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同。不管大事小事,总有同事前来关心。以前我还没有买房的时候,大家都会给我提供租房信息,并且还热心为我找房源,作为一个外地人,我感觉已经渐渐融入到这个集体中了。另外,港口最怕台风来,每年只要公司防台指挥部一声令下,我都主动申请留下来值班,彻夜未眠是常有的事。
  问:你干得这么好,外地有人“挖”你吗?
  答:(微笑)此前,珠三角某港口曾以年薪15万元以上的待遇向我“招手”,被我婉拒了。很多人不理解,其实,人一辈子有两个追求:一个是有钱,一个是值钱。我的选择是值钱。一个人与其有钱,不如让自己变得值钱。
  问:为什么选择湛江港?
  答:湛江是美丽的滨海城市,港又是南方大港。我喜欢湛江的气候条件,更喜欢港口工作。湛江港给我充分发挥的空间,只要我在湛江,我就会在这里尽一份力。
  问: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计划?
  答:踏踏实实工作,勤勤奋奋学习。目前,我是武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在职研究生,同时攻读报考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希望能为湛江港继续发光发热。
  同事眼中的鲍雪翔
  第三分公司散机队队长陈振飞:小鲍等于一个技术团队,他能一个人解决整个设备技术故障。他是学习型人才,每天坚持看书学习,他随身携带专业书籍,连坐车都在看书。
  第三分公司散机队书记吴国林:小鲍有文化,有技术,有激情,有干劲,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
  第三分公司总经理叶大鸣:小鲍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人,他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
  第三分公司党书记委谭浪平:小鲍属于“实干型”的典型人物。湛江港集团的发展离不开这样的人才,他在年轻人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是三分公司员工的一面旗帜。
  第三分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文瑞赋:小鲍远离家乡来到这里,艰苦工作,扎根海港,踏实肯干,是难得的80后好青年。
  (原载湛江晚报2013年4月3日08版《湛江在崛起 奔跑在湛江》栏目)